2015年高考作文系统写作指导——妙用古诗文使作文“出彩”

    妙 用 古 诗 文 使 作 文 “ 出  彩”       

    无论是初中学课本,还是高中课本中的文言诗文是经过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  语文界的专家精英反复挑选出来的脍炙人口的精品,有些甚至是诗文中的极品。这些作品千  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运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  的宝藏。当代凡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作家,大多从这个宝库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        但我们有些考生,作文虽一味求新却  得分甚低,而对于花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积累下来的古诗文,却仅仅用来对付那道 5 分 6  分的默写题,这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但若能将古诗文与写作结合起来,让作文植根于古  诗文的沃土中,让古典文化的精华在自己的考场作文中熠熠生辉,便可以增加作文的文学底  蕴与思想厚度,让阅卷老师充分体会到中国灿烂古典文化对高中生的有益滋养,甚至看到考  生身上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与文学资质。这样的作文,怎会得不到阅卷老师偏爱呢?         一 、 巧 用 名 句 , 亮 化 标 题        文章的标题,就像人的眼睛,传递着  灵魂的信息。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这个道理。要让文章的“眼睛”明亮起来,引  用诗词名句拟题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诗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  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2003 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就以苏轼  名句作为标题,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2004 年福建考生的  《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了苏轼《定风波》中的语句作为标题,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  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         二 、 词 类 活 用 , 现 代 演 绎        在古诗词中,“词类活用”在表情达  意上更是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  “红”“绿”,用作使动。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又如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中, “老”和“肥”也都属于形容词使动  用法,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在作文中,若如此  “活用”一些词语,也是很生动的。        [范例 1 ]灯光 昏暗了四 壁,收拾一 天的疲惫, 独坐窗前, 隔帘听雨。        帘外的雨声变得苍老,没有画船的雨  声里,飘来唐诗宋词的清凉。      雨声在  书中徘徊,轻轻巧巧,从唐诗宋词的韵脚上依次跃过,冷寂了那一地的红莲,采莲人今在何  处?江南的雨声空寻千年的寂寞。      早  春的天街,细雨燃起一团团柳烟,韩吏部灰白的须发映衬着远处的芳草,细密的雨丝年轻了  诗人的眼睛。(《雨落唐诗宋词》)  上例中,“昏暗”“冷寂”“年  轻”都是形容词,却都做了带宾语的动词,这就是新的“词类活用”。这样的“词类活用”,  确实具有化腐朽 为神奇的 功能,不能 不让人赞叹 作者用词的 巧妙传神。   

  三 、 故 事 新 编 , 借 古 讽 今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这样可以  避免直接指陈的刺激性,却仍能达到了强烈的讽谏、警戒效果。贾谊的《过秦论》借分析秦王  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劝谏汉文帝施仁义于民;苏洵的《六国论》则借六国灭亡的教训,警告  北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不仅可以参考这些古文借古讽今的  论证写法,还可以灵活运用自己在文言文中学到的故事或例证来论证所要陈述的当代问题,  甚至还可以巧借故事新编,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如下面这段话,则借用了古典名著中的人  物 角 色 , 编 造 新 版 的 故 事 来 讽 刺 当 今 领 导 的 不 良 作 风 。          “悟空,你别急呀,急也没用,你看  看你,在领导面前也是一张不服气的脸,像这个样子你怎么做事呀?你平常做得都挺好,只  是你太不懂得变通了,得罪了不少天神,大家都多多少少对你有些意见,你不要太放在心上。  你下了岗,就跟师傅我一起,以后还有机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是师傅我给  你的忠告呀!八戒和沙僧虽无建树,但为人处事比你灵活得多,你要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呀!”  (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孙悟空下岗记》)      四、化虚为实,生  动形象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  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客观现实。“虚”与“实”结  合,可以收到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在古典诗文中,最典型的虚实结合,莫过于说“愁”了。  “愁”是什么呢?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  就像那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绵绵不绝、滚滚而来);贺铸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愁,就像那江南烟草一样无边无际,就像满城飘荡的飞絮一样杂乱,就像黄梅时节  的落雨一样连绵不绝);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诗人把“愁”物质化  了,像具体事物一样有重量可称了)。这些都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典型诗句。在作文中,尤其是  议论文,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只是一味地抽象说理,难免给人枯燥之感。而借助于虚  实结合,则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表达更为生动准确,使自己的观点更易被人接受。         [范例2](1)责任感是诸葛孔明“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  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责任感是保尔•柯察金顽  强拼搏、热爱生命铸造的烈火金钢。(《谈责任感》)  (2)尊重,  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针催人奋进的强心剂。给成功的人以尊  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失  败后的同情、安慰与鼓励。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间的真情在,就有未来的希望在,就有成  功后的继续奋进,就有失败后的东山再起。(《谈尊重》)  五、套用  诗句,仿写名篇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  好的语言如一支婉转的乐曲,让人陶醉其中;如一杯凉爽的饮料,让人怡然自乐。古典诗词  是民族瑰宝、传统精华,名句则有着更为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带给人丰富的美感  享受的同时,还启人领悟和思考。套用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演绎古人现成的诗句,不但可以增  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显得厚重,充满文化蕴味,还可以扩充文章的内容,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范例 3](1)生活是坎坷  的,但生活又总是充满希望的,“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不要畏惧暂时的困难,“莫听穿  林 打 叶 声 ” , 坦 然 前 行 , 我 们 总 会 迎 来 灿 烂 的 明 天 的 。        (2)通往成功的路总是颠簸不平的,  勇往直前,“何妨吟啸且徐行”。在成功的顶峰,“回首向来萧瑟处”,定有独特的景致。        以上是考生在作文中引

用苏轼词  《定风波》的范例。考生以苏词观照人生,审视生活,这样的作文,写作语言厚重了,思想  情感也丰富了。      [范例 4]还记得那  支梅吗?凌霜傲立,却引得群芳嫉妒,她不怨;同样是她,即便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她也不  恨。因为她的骨子流着一股血,透着一种精神;因为有一团火在芳香中燃烧,那是她的全部  啊。是的,她用她的全部正诠释着一如既往的香味-- 因为执着。(《执着》)        这是考生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  围绕话题,用自己的语言演绎陆游《卜算子•咏梅》而创作出来的既有古诗的高雅格调  又非常富有新意的一段文字,构思可谓新巧,认识可谓深刻,语言可谓有意蕴。又如:        “忽有一日,从远远的地方向巷中一    望,一巷迷迷的黄绿,忍不住叫一声‘春来了!’巷里人倒觉得来的突然,近看那柳枝,却不  见一片绿叶,以为是迷了眼儿。再从远处看,那黄黄的,绿绿的,以弥漫在巷中。这奇观儿  曾惹得好多人来,看了就叹,叹了就折,巷中人就有了制度:君子动眼不动手。只有远道的  客人难得来了,才折一枝二枝送去瓶插。瓶要磁瓶,水要净水,在茶桌几案上置了,一夜便  皮儿全绿,一天便嫩芽暴绽,三天吐出几片绿叶,一直可以长出五指长短,不肯脱落,娟秀  如女人的长眉。(贾平凹的《五味巷》)”        这段对杨柳“柳色遥看近却无”的绝妙描述无疑是韩愈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现代散文  版。      [范例5]清军溃败,非力不足,  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  和 者 源 技 穷 也 。 盖 屡 战 败 , 不 能 侥 存 。 故 曰 弊 在 技 穷  也。”      „„      呜呼!以奉英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献英之财兴本国之科技,  并力反帝,则吾恐英人枕之不得无忧也。悲夫!自诩老大帝国,物华天宝,乃不知老者常思  既往,少者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永旧也故技穷,惟日新也故艺高。  噫 , 唯 我 独 尊 终 酿 亡 国 大 辱 矣 !( 黄 广 川 《 过 清 论 》)        本文从形式到语言基本上都是模仿《六  国论》,而标题却来源于《过秦论》,文末点题时又套用了《少年中国说》的议论风格,很是  别致,不禁令人拍手称快。作者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归为“技穷”,虽不完全准确,但也部分  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作者对所学课文不仅有发现,而且更有发展,显示了该生深厚的文言  功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  古典诗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实为作文写作的一片沃土。中学生写作,若能让作文植根  在古诗文的沃土之中,从中吸取养料,定能让作文之树茁壮成长并开出灿烂之花。当然,妙  用古诗文使作文“出彩”的方法远不止上面几种。在备考阶段,如果能将古诗文的复习和作  文训练结合起来,不断从古文中掘宝,积累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积淀,也许你能找到更多更  好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