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命题意图 命题者在命题伊始,心中总会有一个预期的;尽管有时候那 预期在问世之前,尚有些混沌、模糊。但作为考生,在考场那个类乎“血战”的场合中,如 果能够尽可能快而准地捕捉到命题者的意图,写出来的文章至少不会被评卷老师“蔑”之为 跑题,甚至你还会因此为自己的人生铺平最初的一段路。当然,笔者指的是考卷上,你看到 的就是一个题目,没有任何材料和命题者事先为你设定好了的话题的纯命题作文了。
比如,试卷上明明白白地印着请以“向远处看”为题目,写 一篇作文。如果你不能在写作初始捕捉到命题者的意图,势必会“洋洋洒洒很得意,劳神劳 心却无功”。你就应该在心里反复地问自己:“为什么要‘向远处看’呢?”我绝对相信, 用不了三个回合,你就能捕捉到命题者的意图。
为什么要“向远处看”呢?只要你稍微用心想想,一个答案 就会自然而然地跃出你的脑际。两年以来,一个伟大的民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2008 年的“1·25”,本该“春深似海”的南国却給冻成了个冰坨子,让雪乡在那一年徒有虚名了 半载;2008 年“5·12”, “转瞬间地陷山摧”,美丽的巴蜀大地被扯得稀巴烂,“霎时间 月缺花飞”;2010 年的“4·14”,那是一个多么祥和的早晨啊,又一场地震把本来临风绰 约的玉树的每一栋房子每一间屋子全都狠狠地推倒了;2010 年的“7·27”,一场亘古未有 的洪水灌满了温德河,灌满了松花江,灌满了那里大大小小的沟沟壑壑;2010 年的“8·8”, 两年前的这一天,“中华豪气可贯日”“神州无处不笑语”,至今忆起热血犹沸腾,可谁成 想,不知“何人半夜推山去”,舟曲转瞬即非昨„„面对着这样多的灾难,我们悲痛欲绝, 我们泪如泉涌,我们“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但别忘了,中国有句老话:多难兴邦!生活必须继续,我们 就不能永远沉浸在悲哀之中,但我们都应该铭记:“向远处看!”因为远处,太阳还在,青 山还在,中国人永远不会击垮的豪气还在!
这不就是命题者的“意图”与“预期”吗?
为什么要“向远处看”呢?只要你平时的积淀已经使你有了 足够的“悟功”,另一个答案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从你的脑海中喷溅而出。世上没有哪一个人 不是为了心中的那个“梦”而活着、而奋斗着,而打拼着;“在哪里洒下过汗水,哪里就会 有春天倩影,秋天的收获”,谁说的,忘了,但意思是很清楚的,那就是不管你是谁,只要 努力过,就会有成功,尽管那成功有的大如天,有的小如蚁;但我们都应该牢记:决不能把 成功看成是世上最暖最柔的软榻!“向远处看”,远处还有着无尽的思想荒漠,还有着无边 的不毛之地,还有着人不止一个所罕至的“罗布泊”!莫泊桑如果在自己的《羊脂球》被收 入到让世界“骇瞩”的《梅塘晚会》上,飘飘然俨若天上又多了一轮太阳,对于世界那该是 多大的不幸;居里夫人如果在自己的成就变成了没有哪一个科学家不热衷的诺贝尔奖金之后, 翘翘然俨然即使月亮不再升起,世界的夜晚也会因为她的存在而浪漫,而璀璨,而明亮,对 于这个世界那该是怎样的悲哀;袁隆平如果在水稻杂交解决了全世界人吃饭的严肃问题之后, 悠悠然睡在了由赞誉做架子由自满为棉絮制成的软榻之上,对于未来的世界那又该是怎样的 遗憾„„幸好,他们中没有一个不是举目“向远处看”的真正的斗士。“向远处看”,因为 远处还有着一块又一块荒原在期盼着我们的犁杖,远处还有着一块又一块盐碱地眼巴巴地呼 唤我们改良,远处还有着„„
这不是命题者的意图与“预期”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向远处看”呢?只要你平日里总在叨念着朗加纳 斯的名言“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且踏实地践行着,这就成了你最可宝贵的习惯 和经验,你的脑子里一定还会跳出一个等待着你的裁夺的立意:人,不是为了饱尝挫折的滋 味,饱受失败的痛楚而忙碌在这个世界上的,但有哪一个成功者会不需要挫折给你今后的奋 斗以力量呢,又有谁能够在鲜花铺就的坦途上,走着走着,就拿到了金苹果,就摘到了桂冠, 就欢呼胜利永远属于那些耽于梦想的人的呢?爱迪生伟大,就因为在他饱尝了挫折的滋味之 后,仍旧高昂着他那高贵的头颅“向远处看”;奥斯特洛夫斯基伟大,就因为他用最后的心 血写就的《暴风雨所诞生的》在邮寄中失踪后,他硬是瘫在病榻上昂起他那不屈的头“向远 处看”,凭借着已经不济的记忆毅然又写了一遍;霍金伟大,就因为命运采用了最残酷的方 法考核他的毅力与追求,让他的全身除了一根手指还听他的使唤之外,没有任何一个部位与 他有关,面对这样的惨淡人生,即使仅仅活下来就该是这个世界的奇迹,但他却从未耷拉下 过他那睿哲的大脑,“向远处看”,完成了连计算机都羞赧不已的伟大著作《时间简 史》„„
这不就是命题者的意图与“预期”吗?
开笔伊始,我们就捕捉到了它,成文、得高分还能算作问题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