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考 语 文 先 读 后 写 : 讴 歌 风 土 人 情
主题阐述
风土人情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 境和风俗、气候、礼节、习惯等的总称。记得有首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的民族是繁荣的,风土人情更是绚丽多姿的。苏轼说: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风土人情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 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始终与民族繁衍相伴随,百代不绝。北 京的景泰蓝,天津的泥人张,河南的剪纸,山东的风筝„„玉林舞狮,龙川杂技,鲁西斗鸡, 长沙皮影„„秦、晋传来的秦腔晋调,粤地楚国飘忽的鼓韵琴魂„„各地丰富多彩的风土人 情绘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生动的画卷,风土人情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海 洋。
风土人情是语文学习资源的海洋, 它在中考试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风格独特的湘西吊脚楼,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万家团圆 的除夕夜,北京胡同的四合院,让人垂涎欲滴的风味小吃,被称为“东方明珠,华夏一绝” 的土圆楼„„透过考卷的窗口,我们可以从中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品味民族文化的精华, 感受民族文化的内涵。风土人情试题是命题者通过精心策划提供给考生的文化大餐,它让我 们饱餐山河秀色,让我们吮吸文化乳汁,让我们沐浴思想光芒。
原题回放
乡间的庙会 林 莽
在华北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 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 己的节日。
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 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乡 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 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赶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 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 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 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 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 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 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 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璎珞。 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乡村里一年一度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 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件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 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 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 许多年。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 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 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 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 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 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 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 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 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 的,它那明媚的阳光,质朴的土地与炊烟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 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 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 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 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 千年。
(选自“中华文史网”,有删节)
1 .本文写的是乡 间庙会,请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项须有“庙会”二字)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 章思路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解题时需反复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答题时 还要注意括号内的要求,每空都须有“庙会”二字,不能无谓失分。
失误分析:审题不清,考生回答时 易把“思路”理解成“线索”,直接答成了乡间庙会。有的考生没有看清括号内的要求,归 纳时缺少“庙会”二字。
参考答案: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 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2 .第四段对“路 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特 点的认识。一般考查语言特点的题多为赏析句子,要求考生从赏析中体会语言的特点。这道 题先指出文章“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再要求从文中举一例进行分析。答题时首先要 看清范围,仅限选取描写“路上”情景的句子,而不是全文。再次要找准目标,不是随意举 一句就行,而是要抓住“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分析时也要紧扣这两点。
失误分析:此题分析时,考生易忽 略“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这两点。
参考答案:示例:女人和孩子们在 大车上面“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 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还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3. 从文中看,庙会 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现在对“庙会”的 认识。(不超过 150 个字)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 把握和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回答第一问时要迅速定位,找到“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这句 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确定答题的范围是在第三、四段,再反复阅读,寻找突破点。第二问 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回答,不能以偏概全。另外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不超过 150
个字”,回答时不要超过这个范围,当然也不能太少。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失误分析:第一问考生容易找不全 面,第二问则不能正确理解文意,回答时字数偏少。
参考答案:主要内容:走亲家、做 买卖、看戏。理解(要点):现在作者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 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现状的关注与同情。(言之有理即 可)
名篇赏析
元宵狮舞 无 歌
有一种美,总在徐徐绽放。它是隐 在内心深处的烟花,像拂之不去的红尘,给回忆穿上了几件情爱般的喜气衣裳。我记得了, 它的名字,叫做:元宵狮舞。
正月似乎比其他的月份都走得快, 一转眼,除夕过了,新年来了,初三溜了,初十到了,元宵在望了。它招手,在十五的日子 里,绕着贴满春联的村庄游走,或者倚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门楣吟唱:“蛾儿雪柳黄金缕 , 笑语盈盈暗香去„„”
那时候,在我和伙伴们吃腻了平日 难得一见的糖果米粑,并狠狠地玩耍了一通之后,我的父辈祖父辈,将在这一天把“年”味 推向高潮——举行声势浩大的“狮舞”。尽管穷,岁月艰难,但又有什么能阻拦住乡村祈福 人的心愿呢?挨不到天黑,我们一群小伙伴就早早赶到了生产队仓库。威风凛凛的狮子,暂 时静默的锣鼓,竹马,鱼灯,龙灯,象灯,走马灯,金童玉女,它们团团聚在几张方桌上, 像一家子人,焦灼地等待那幸福庄重的时刻来临。几位晚间要舞狮子的大爷大叔,正细心擦 拭着,一点点,一寸寸,也不放过。有胆大调皮的伢子,趁着大人高兴,就拍拍狮子呀竹马 呀金童玉女呀,突然模仿成人的口气,一声吆喝,黄梅小调夺腔而出,旋而缠缠绵绵:“正 月里来是新春,我和妹妹哎去看花灯。人来又人往啊,我的妹子哎,你我快快地行啊,去晚 了看不成„„”惹得大人和小孩笑得泪花子都绽出来了。
慢慢地,家家户户的灯笼亮起来了, 夜色上袭。随着村子西头的锣鼓“锵”“嗵”一敲,大地欢腾,远山喧响,鞭炮齐鸣,戏狮 活动粉墨登场了。
我们老家的狮舞兼有南北两派的特 色。影响最大的是南派的刘河狮舞和北派的东坪狮舞。于我,最难忘的却是一场刘河狮舞。 他们叠起 32 张方桌,人穿套于脚,狮肚扎以布带,显得小巧 玲珑,利索轻便。只见绸狮翻翻滚滚在呈宝塔形叠起的方桌上,一会儿显威、寻巢、巢中思 伴,一会儿大过五关、上泰山、翻江倒海、仙人打坐,不久,雄伟的狮子“高山跳架”“荣 登大宝”,似喜鹊登枝、黄莺别树、果老骑驴,方桌的狭小隙地,表演却从容不迫,一系列 高难度套路一气呵成,直看得人眼花缭乱,心跳不止。
这时候锣鼓敲得震天响,高台雄狮 在几丈高的方桌上连连表演巨蟒翻身、望楼台、美女梳头、太公钓鱼、天鹅孵蛋、狮子打浴, 最后,一个鲤鱼打挺,舞狮人齐刷刷落于地上,纹丝不动,引得全场一阵阵爆彩。
现在回到乡间,舞狮也和其他民间 艺术一样,日渐式微。偶尔见到一两个白胡子的舞狮老人,他们无可奈何地叹息,手艺没有 谁愿意传承下去。曾红遍古典中国,“倾座东风百媚生,万红无语笑逢迎,红妆起睡蜡烟轻” 的元宵狮舞,怕已是一种美好的梦想吧。
(选自《新民晚报》)
特色赏析
这篇文章着力回忆了元宵节刘河狮 舞壮观热烈的场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文章场面描写极为精彩,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 结合,动作描写与外貌、神态描写相结合,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人、如悦其情,获得美 的享受。当你欣赏着这演绎着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品咂着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的韵味,感 受着乡土情结的萦回时,你是否会有一种血脉贲张、意气昂扬的冲动呢?是否也为这种艺术 如今的日渐式微而感到惋惜与心痛呢?
强化训练一
正 月 十 六 , 抹 黑 脸 王忠范
农历正月十六,是大兴安岭下鄂温 克民族奇特的闹春之日。这天,每个人都要抹黑脸;这天,大山里的春天开始了。
过了欢快的元宵节,鄂温克人就从 春节的休闲中走出来,紧张有序地忙春了,就真正踏上了新一年的起点。而正月十六往脸上 抹点黑,其意是他们在这一年里不怕鬼神不怕虎狼不怕风雨不怕一切。在鄂温克人的眼中, 黑是深刻凝重的,是勤劳、勇敢、威猛的象征。
抹黑脸的这天,天刚一露亮,大红 鼓就伴着冰河炸裂的脆音,一声又一声有节奏有花点地响起,咚咚,咚咚,咚咚咚„„激越, 热烈,酣畅,如生命的呐喊到处传扬。大红鼓敲响了群山,敲出了漫天的朝霞,也敲热了一 个民族的心灵。小伙子戴上狍皮帽子,穿长毛皮袍,取来锅底灰或者墨汁,跑出传统的柳条 墙,你追我赶,尽情地互相往脸上涂抹,好像抹得越多越黑才是最无畏最勇敢。老人们在谁 都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给自己的脸上抹道黑杠,还要喝一口开春酒,然后像化妆一样给孩 子们脸上抹上好看的黑花纹,并且领着孩子们去登山,培养坚强无畏的品质。姑娘们的花头 巾披来飘闪的彩云,她们一边滚冰一边相互抹黑脸,接着跳冰舞、唱情歌,吸引来小伙子驻 足观看。
太阳跃上大兴安岭顶峰时,有些人 去古榆树下祭敖包神、熊神和山神,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尚。更多的人相互串门,喝白酒吃 肉干,问候与祝福,表现整个民族的团结和兴旺。既然什么都不怕,姑娘小伙便无拘无束了, 他们在冰雪之中狂热地欢跳,唱那支谁都会唱的民歌:富饶美丽的家乡,坐落在大兴安岭下, 鄂温克是勇敢的鹰,我们什么都不怕„„
村里最老的老人丹巴笑开了满脸的 皱纹,他一路小跑登上了石台,对着蓝天白云吹了三声鹿哨。顷刻间,象征吉祥和幸福的柳 哨、草哨、狍哨、角哨、骨哨便在四面八方响起。这首属于森林的音乐此起彼伏,缭绕不绝, 远远近近的大山都产生了回音。
晚霞贴上天边的时候,所有的人集 合在玫瑰色的黄昏里,开始欢跳熊斗舞了。他们不分男女,两人一组,上身向前倾斜,膝盖 弯曲,双手放在膝盖上,两脚同时跳跃,肩头和头部左右换方向,发出“吼莫、吼莫”的声 音。鄂温克人认为其祖先可能与熊之间存在着一种血缘关系,所以崇拜熊的图腾,更喜欢熊 不怕一切不顾一切的粗犷性格。他们尽情而疯狂地欢跳,不出汗绝不退场,因为他们也把抹 黑脸的这天当作熊的节日了。
这天,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到家 里来,鄂温克人就热情接待。据说“有火的屋子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上才有鸟落”这句古 老民谚就诞生在抹黑脸的这天。
(选自《新民晚报》)
1 .鄂温克人为什 么要在正月十六抹黑脸?
2 .从抹黑脸
的习俗中,你感觉鄂温克人有什么特点?
3 .本文语言鲜活 铿锵,与文章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珠联璧合。试从中举一例加以分析。
4 .文章记述了鄂 温克人在正月十六这一天里的很多活动,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强化训练二
普米人过春节 鹿 小 语
一入腊月,寨子里节日的气氛就浓 厚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笑,期待着大过年的到来。大过年,即过春节,普米语叫“吾 时高”,又称为吾昔节,是我们普米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母亲这个时候,成了最忙的人。她 忙着酿酒,做饵块,买年货。母亲是酿酒的好手。早早地,她就带着我去附近的山上采来火 草、黄芩、龙胆草和百合草等草药,制成酒药;然后选一个晴朗的日子,把要酿酒的青稞、 大麦、小麦、荞麦、玉米等粮食拿出来晒一晒,细心地挑去里面的杂物。等粮食都带上了阳 光的味道,母亲就把它们拿回来,用铲子混匀了,放在火塘上的大铁锅内煮熟、烤干。一直 要等到底层有了锅巴的香味,才盛出来放在一个大大的簸箕内。冷却后与酒药混匀,装入篾 制的发酵器“日卡”内。等到有酒味散出来的时候,再盛入酒坛内密封,过十天后从坛口的 一侧开个小口冲拌凉开水,用打通的弯竹管吸出酒汁,盛到牛角管里饮用。苏里玛酒色泽金 黄,味道甘洌净爽,甜而不烈,是待客的最佳饮品。腊月里,最爱坐在温暖的火塘边和亲人 饮酒闲聊。正合了那句有名的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才刚进腊月,弟弟就催着让母亲做 猪膘了。养了大半年的猪,正是膘肥体壮的时候。父亲和大哥合力杀猪,加盐进行腌制,再 将肚子缝合,一只猪膘就做好了。弟弟今年满十三岁了,在大过年的时候,家里要为他举行 “穿裤子”礼,以后他就是成年的小伙子了。那一天,家里人会在火塘边的“男柱”旁,放 好一袋粮食和一只猪膘。粮袋象征丰收,猪膘象征财富。参加“穿裤子”礼的弟弟要双脚踩 在猪膘和粮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银圆,象征财富。巫师会向灶神和祖宗祈 祷,然后舅舅会把弟弟的麻布长衫脱下来,给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长裤,系上腰带。换上 新装的弟弟要给灶神和亲友一一叩头,用牛角酒杯向亲友敬酒。这时候,亲友们会送他一只 羊,祝他日后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母亲早早地去集市置办了年货,还 特意买了一幅“杨柳青年画”挂在屋里。以前我们过节是不兴贴对联和福字的,但现在也开 始随潮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