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之道吴海燕
孔子曾说过“过犹不 及”、“执两用中”的话,《中庸》标举:“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我认为其实质就是追求中庸之道。
中庸是一个古老的话 题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之相类似,平衡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也要一分为二来看。
如果平衡是指人与自然的 和谐,人身心的和谐,为人处事的刚柔相济、张弛有度,等等,这无疑是好的。陶渊明“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 云起时”,诉说的是自然的穷通之理。我也相信,生活中的得失遵循能量守恒的法则,一扇 门关闭了,另一扇窗会为你打开,所以,人应该有乐观的心态,去拥抱生活的苦乐,构筑自 己内心的平和。
但如果平衡指的是平均主 义、随波逐流、对抗与制衡、无原则地寻求心理补偿、等等,则未必可取的。“沧浪之水清 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固然是明哲之言,但实践起来又何其难哉! 古今之事,就一时一地而言,通常“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所以,该有 立场的时候就应该有立场,改拿态度的时候就必须拿态度。
大自然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能给我 们无穷的启示。如果说平衡代表着总体的天道原则,代表着和谐的终极结果,那么,追求平 衡是值得鼓励与提倡的。但是,在微观具体的层面,从来不乏极端或偏颇的存在。有时候, 事物正以其极端、极致的形态彰显着价值,人也是如此。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松柏, 以及后来的梅兰竹菊之所以能成为草木中的君子,是因为其自身的特异禀赋,也是人们把自 己的理想和心志投射在其中的结果,可见不畏严寒、特立独行、坚持操守一直是我们民族所 看重的品质。
人世间,屈原为了追求他的 美政理想,“虽九死其尤未悔”;孟郊因为苦吟,“心与身为愁”;谭嗣同为了变法维新, 舍生取义;陈天华为了唤醒同胞,蹈海自杀„„这些执着也是足以令人为之动容的!
平衡不是唯一的真理,获得 平衡的途径也从来不是单一的。不是有诗句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吗?世间万物,包括 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对峙的两极相生相克,以此为平衡,又或者平衡正是在两级之间 跳跃而达成的。 【点评】
此文写 得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稳健大气,从容不迫。首先从经典中,引出平衡的生活的基本内涵, 然后深入加以剖析;于此基础上,再一一破庸人之见——“但如果平衡指的是平均主义、随 波逐流、对抗与制衡、无原则地寻求心理补偿、等等,则未必可取的。”“有时候,事物正 以其极端、极致的形态彰显着价值,人也是如此。”读这些话,我们感到既醍醐灌顶,又不 觉心头一凛,扪心而问。文章于最后大纛高矗,亮出了核心观点:“世间万物,包括人,本 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对峙的两极相生相克,以此为平衡,又或者平衡正是在两级之间跳跃而 达成的。”这些的总结,让人不觉敬佩和赞叹。
【 评 分 】 60 分
我的方圆观
何谓方圆?不同的视 角会有不同的看法。
用数学的语言来解释:方是等边矩 形,圆是与圆心等距离的点的集合。而在我的眼里,方圆并非两个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两 个外延无限宽广的哲学概念。
首先。方圆,是性别。男人是方, 女人是圆。
男人看世界充满曲折;女人看世界 充满圆满。男人崇尚的是轮廓清晰的正直,女人追求的是圆圆润润的温柔。男人要掠夺的是 方方的城池,在事业上扬名立万。女人要掠夺的是圆圆的铜板,在生活中享受安逸。方形与 方形之间可以无缝交汇,因此男人可以拥有N 个两肋插刀的哥们。圆形与圆形之间只可能有 一两个交点,因此女人只能拥有一两个闺蜜。方形的周长,是一道简单的数学算式,圆形的 周长,是一个复杂的数学理论,即使电脑也无法精确计算出标准答案。如果说 π =3.14(三 点腰四),那么我的理解是:三点寓意女性的美丽,腰是女性丰姿绰约的核心,四也许是轿车 的车轮个数,也许是寝室的谐音,但无论房子以后车子,那都是很多女性的追求。圆周率冥 冥中似乎在以隐喻的方式诠释一道算式:女人=圆。
其次,方圆是社会。方是法 律,圆是生活。
法律其实就是一个方方框 架,她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生活其实就是一个装在正方形里面的内接圆, 内接圆再大,也不可能突破正方形的边框限制。这说明:生活允许自由,但自由的幅度是在 法律框架内的个性选择。按照数学的理论,内接圆与正方形最多只能有四个交点。我认为: 上方的交点寓意扩展,社会容许我们自下而上推动法律框架的扩展,但在法制框架实现扩展 前,我们只能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生活;下方的交点寓意挖掘,社会容许我们挖掘法律的空隙, 但挖掘行为不能洞穿法律底线。左边的交点寓意抗争,社会容许我们对法律进行抗争,但抗 争必须以法律框架的边线为壁垒,不得突破。右边的交点表示维护,法律规限内的合法权益, 我们应该以框架的右缘交点为目标,不能逾越。很多人也许都会做过一道这样的数学题:給 你一条绳子,用绳子围成一个矩形,什么时候矩形的面积最大?答案很简单,当你用绳子围 一个正方形的时候,面积最大。其实,如果将正方形的边长对等寓意为法律的公平,只有公 平的法律才会创造最宽广的社会空间。
第三、方圆是一种服务。方 是服务范畴,圆是服务意识。
服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服 务的范围往往是棱角清晰的“方”。但服务的意识却是没有尖角的“圆”。以近日轰动全国 的厦门公交纵火案为例,就目前所披露的信息,纵火者陈水总行凶的诱因是政府职能部门服 务意识缺失造成的。也许,有关部门不受理陈水总社保申报,符合政府服务范畴的“方”。 但是,对于陈水总这样一个特殊的服务对象,缺乏服务意识上的“圆”则变成诱发悲剧的导 火线。中央倡导服务型政府,其核心是“圆圆的”服务意识,而不是“方方的”服务范畴。 所谓上善若水,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就应该象水一样富有容器适从性,遇见方形的对象,提供 方形的服务,遇见圆形的对象,提供圆形的服务,遇见不规则的服务需求,就应该以超常规 的服务意识,提供N 边形服务。这一点,对于所有从事服务工作的从业者而言,都具有指导 意义。
综上,理解方圆,其 实就是理解世界的一个过程。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诠释,方与圆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 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笔者才疏,阅世有限,粗浅观点,难免谬误,祈蒙指正。
【点评】
客观的说,湖 北卷的命题并不好写。不好写的一个重要内因是题目对“方”与“圆”必要的核心概念的阐 释与启发,显得不足。在这样的一个命题中,作者仅仅抓住“方”与“圆”的基本特征,纵 笔而出,层层翻新:首先。方圆,是性别。男人是方,女人是圆。其次,方圆是社会。方是 法律,圆是生活。第三、方圆是一种服务。方是服务范畴,圆是服务意识。细味文字,会感 叹作者的这些赋予既独到新鲜又切合准确。不仅如此,还每每有妙语蹦跳而出,“所谓上善 若水,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就应该象水一样富有容器适从性,遇见方形的对象,提供方形的服 务,遇见圆形的对象,提供圆形的服务,遇见不规则的服务需求,就应该以超常规的服务意 识,提供N 边形服务。”读之,回味良久。
【评分】60 分
科技与生活 龚志民
科技与生 活,在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刷新。已经改变的,定然还会不断改变。回眸远去的美好,我 们是否从心底呼唤回归?
假如伟大的发明家 爱迪生穿越到今天,面对功能强大的小小手机肯定会瞠目结舌。一如当年的世界震撼于他的 小小电灯泡。曾经改变人类文明进程和生活方式的巨人,今天亦将被手机改变。
科学发明是一把双刃剑, “曼哈顿计划”成功了,核武器诞生了,广岛长崎抹平了,爱因斯坦却忧心忡忡:我不知道 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是用木棒和石头打。手机让人遍知天 下事,即时互动,视听无敌。同时,那些垂帘听雨、泪眼问花、剪烛挑灯的美好情怀正在远 去,自然环境和心灵家园都已改变。
爱迪生用灯光荡涤 了黑暗,都市成了不夜城,但泛滥的霓虹灯进而演化成“光污染”,人们从渴望进城到开始 逃离。手机和计算机消除了空间的距离,消灭了鸿雁传书的企盼,天长日久,囿青春于斗室 蜗居,产生了大量宅男宅女,诞生了许多热衷于漫游于无边网络的寂寞孤魂。
未来——还有天然绿树制造的木棒吗?未来 ——还能收到满纸思念的墨迹吗?这是一个问题。
所有的古典都是曾 经的繁华现实,所有的流行与惊艳也正在沉淀为明天的古典。不变的,是人对尊严与幸福的 不懈追求。手持手机的我们,更需要真实的心灵触摸,更需要发烫的脸颊相拥,而不仅仅是 虚拟世界的聊天种菜。
生活在高科技朝代,手持华丽手机,当然 是幸运的。但在高像素、高品质、一款比一款精美、一代比一代功能强大的手机面前,要内 守本真,外听天籁,不为物欲所迷,留住以人为本的情怀,是很不容易的。
爱迪生的发明是伟 大的,乔布斯的创意是伟大的,但更伟大的是现实生活和心灵的塑造。用方寸手机闻天下事, 观天下景,固然十分新鲜惬意,但我们的现实生活,须得自己去寻找、去观赏、去体验。回 归自然,回归自我心灵,回归现实生活,才会更加真实亲切,更加温暖恒久。吃不腻的是粗 茶淡饭,最真的是自然的笑脸,最美的是妈妈的唠叨。高科技为人所用,才是符合人性的最 佳选择;被物欲控制灵魂,让人性膜拜于科技产品,是物奴,是异化。
我们在从手 机那里得到许多美好的同时,要学会放下某些东西。否则,终将被手机异化。有为获得iphone 而卖肾的疯狂青春,就绝没有对父母亲情的牵挂;有听蝉观荷的盎然意兴,才会有一叶知秋 的颖悟和智慧。
我们的世界,需要两种力量 并存:科技文明与精神家园。一切发明创造,始于人、归于人,服务人、幸福人。假如让你 放下手机游名山,闲沐山风,坐观溪水,静听花开的声音和自己的呼吸,乐之醉之,舞之蹈 之,你愿意吗?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手机可以闻天下,可以悦身心,可以推进社会的民主自由。但手机不能生产春天,真正的春 天在脚下的大地。手机里的春天是虚拟的,无论声音多么逼真、图像怎样PS。
爱迪生解决了视觉的光明, 但还有心灵的蒙昧;乔布斯设计出非常人性化的手机,但还有人性本身的干旱需要自己一生 不断灌溉;书写系统解决了沟通的标准化,但你的手迹更能体现你的心声。你的亲人,更希 望拉着你的手,感受你真实的肌肤暖凉;更希望面聆笑骂,倾听你的喜乐感伤。你我如是, 爱迪生、乔布斯亦如是。
还是把手机当作一 个供自己驱遣的工具吧,视听有度,使用有矩,互动有德。把目光和投向生活,投向自然吧, 在那里去实现自己最真最美的梦。
【 评 析 】
可以说是带着欣喜与雀跃读完全篇的。作者用流丽而欢畅的笔墨为我们构建了科技与人文共 同发展相互和谐相互促进的美好画卷,对现代人的“科技迷失”进行了善意的提醒与诚挚的 规劝。语言精美,文笔流畅,见识不俗,一唱而三叹,一波而九转。文内的许多警句都值得 我们留恋驻足,深深品味。“未来——还有天然绿树制造的木棒吗?未来——还能收到满纸 思念的墨迹吗?这是一个问题。”“被物欲控制灵魂,让人性膜拜于科技产品,是物奴,是 异化。”“爱迪生解决了视觉的光明,但还有心灵的蒙昧;乔布斯设计出非常人性化的手机, 但还有人性本身的干旱需要自己一生不断灌溉。”
在科技的现代与便 捷中,愿人类美好而长远的发展。
【评分】6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