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作文提分秘籍30读写并举创新

     2011 高考作文提分秘籍30 读写并举创新

   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加强了对写作中思维力度、对  考生思辨性的考查。命题者对思维力度、思辨性考查的期许全部内涵在题干文字的表述里。  2011 年高考作文的成功写作,一定是从准确“读”题干开始的。少则几十言,多则数百言的  题干表述,对写作影响至深。可以说,“读”,是“写”的关键。为了备考的需要,我们可  以从几个方面指导考生去“读”题干。

       读“关系”

       [例]09 北京卷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  题材不限。∥

       (题干标注为笔者所加,下同。)

       阅读此题时,首先应该“读”出引题中的四句歌词与“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之间是  何关系,仅仅是引出关系吗?引题中四句歌词实际上是界定出“翅膀”的基本内涵与意义。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中的“翅膀”可以“带我飞”,可以“给我希望”,可以“飞向远  方”。张韶涵的原词很长,命题者在其中精心则选了四句,且将原作中的“飞过远方”改作  题干上的“飞向远方”。这样精心的修改,显然更契合高中毕业生的内心状况。阅读题干后,  明确引题与具体写作要求之间的“关系”,关键词“翅膀”的基本内涵和意义便清楚了。题  中的“翅膀”,是一种不断引领我、促动我、帮助我走向前方、获取成功的力量。如果命题  删掉引题中的5 个句子,不但题目显得突兀,而且“翅膀”的基本内涵就混沌模糊了。

       [例]08 山东卷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  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短短的5 个字,“读”起来却不简单。5 个字间包孕着复杂的隐喻关系。“春”是“青”  的条件、机遇;“青”是“春”导致的结果、状态。在中国文化中,“春”、“青”都是美  好蓬勃的形象,因此,如果这两个关键字被赋予了“恶性”意义,便不妥当。“春”与“草”  强调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草”是变化的对象,是文题的主体。“草”变“青”,显性的  条件是“春”的降临;而隐形的条件则是“草”要有生命和精神,才能最终实现“自青”;  “自青”是不需人为干涉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协调不同的侧重点,该文的一些基本思路举  隅如是:

       ①“春来草自青”,任何自然规律、历史规律都是奔腾向前,不容抗拒的,或许可得  一时之逞,但终究会败亡。(侧重在“不可抗拒”上)

       ②事物有其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多加以人为干涉,条件一旦成熟,“春天”  一旦降临,“草儿”自会“泛青”,情况就会得到好转。(侧重在“不要人为干涉”上)

       ③面对险恶的环境,我们该向“草儿”一般,深深扎根,抓牢土地;这样一旦“春”  临,自然就会冲破严寒,青青葱葱,充满生机。(侧重在“草”的努力上)

       ④“春来”,“草”自然而然便会“青”;“环境”、“机遇”等条件至关重要,人  们应该在“春来”上多着力,而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草”去“青”;条件不成熟,纵  使主观努力,终是枉然。(侧重在“春来”这个条件上)

         ⑤“春来草自青”是一幅蓬勃、富有生机的春景图,也是一张富含人生启迪意义与生  命哲思的隽永画幅,可给人类多方启示。(侧重在图画本身及其对人的启发上)

       题干中的文字是精粹实用的,字字千钧,“读”不懂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读”不懂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准确把握题目的写作要求与写作重点。

       读“关键句”

       [例]10 全国Ⅲ

       ①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 寸来长。然而,将  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②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  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③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  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首先是三个材料,第一则材料可概括为:环境造人;第二则材料强调的是:主观  能动性;第三则材料讲的是:激励机制。接下来是针对三则材料的一段综述:“以上现象启  发人们认识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句话是写作的“核心”,它提示考生可就以上三  个材料写,亦可超越以上三个材料,另起炉灶;但要探讨人才成长的规律,不能脱离此含义。  读懂了此关键句,写作就进退自如了。

       [例]09 江西卷

       今年3 月25 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  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  成流拍。

       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还有人认  为„„

       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 (2)题目自拟。 (3)立意自定。 (4)所写内容必须  与给定的材料相关。 (5)不少于800 字。(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生面对此题,会产生两大迷惑。其一,依据新材料作  文的基本写法,题干可提取出三个角度:佳士得、蔡铭超、舆论。三个角度可以随意自选吗,  还是只能就其中之一发表看法?其二,是就材料本身展开评价,还是可以由材料“引开去”?  就材料引开去,可以谈“规则”,谈“诚信”,谈做事的方法等。这两大迷惑的解决必须靠  读“关键句”。文内的关键句是:“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这句关键语,让角度唯一化,只能就蔡铭超的角度谈;这句关键语,告诉考生不能就材料引  发开去,应该对蔡铭超行为本身进行评价,不能只是将蔡铭超作为文内一个论据处理。文内  可以出现其它材料,但这些材料一定是为了进一步帮助说明蔡铭超行为的合理性或荒谬性的。  从题干结构上看,此题第一段介绍矛盾双方情况,二段重在舆论评价,第三段实则已是写作  要求。但因第四段标有明确的“要求”二字,所以第三段这一最重要的写作要求反而易被考  生忽略。读不出关键句,此题必败。

       许多作文题,都有关键句。关键句是文题进行开放与限  定最主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