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作文素材——2009,中国教育这样走过

  上学难--改革触及本质难点仍需破解       在2009 年高考中,作文只得8 分,总分仅有428 分,却能熟练使用甲骨文、金文等  古文字写作的考生黄蛉,最终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录取。这起轰动一时的新闻,成为教育改  革破冰的一个信号。

       多年来,顺应学生和家长的呼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并非无所作为:封杀奥数班、禁  止乱收费、遏制择校风„„然而,由于这些举措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  高考制度,不仅成效有限,也难免使这些改革本身局限于“小打小闹”境地。

       2009 年的教育改革开始破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箭在弦上;  尝试对一些特殊人才破格录取的理念在一些地方开始实施,唯分数论的坚冰开始打破,如中  学校长推荐制、高分退档、扩大自主招生比例、11 个省份推行新高考等。

       这一年争议最大的教育改革是北大首推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项网上调查显示,  竟有80%的人对此举表示反对。而从北大公示的学生名单看,偏才、怪才仍没进入招生的视  野。究竟是北大在作秀,还是相对于当前的高考改革环境来说太超前?引起人们对高考改革  更深层思考。

       这一年也是教育公平备受考验的一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推进都同时面临教育是否公  平的讨论。今年全国有11 个省份进行新课改后的新高考,特点就是把综合素质评价引入了视  野。理念虽好,但众多考生和家长仍对其可行性、客观性表示担忧,这使得综合素质评价在  大多数省份还处于“空转”状态。而山东作为我国率先进行高中新课改的试点省份之一,今  年第一次尝试把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录取实现硬挂钩,临沂师范学院将12 名综合素质评价低  的高分考生退档,尽管受到争议和质疑,但这种崭新的评价方式终究迈出了艰难一步。

       专家认为,部分省份和高校的探索都为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制度作了有益  尝试,但离搭建高考“立交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只能前行,没有退路。

       坚冰虽已破,路途仍遥远。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认为,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困难既  有体制上的,也有财力上的,既面临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大的基本国情,又需要应对群众日  益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考虑,科学谋划。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必须在中学和大学  同步改革:一是使高校的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让校长的权力受到制约;二是使中  学的评价体系与大学的招生评价体系接轨;三是使自主招生公开透明,让与推荐权、招生权  接近的人受到监督。教育规划纲要广集众智广纳群言

       袁新文要说今年教育界的头等大事,首推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对于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第一个教育规划,对于这个指导未来12 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纲领性文件,人们充满了期待;作为本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在制订过程中始终坚持广集众智,纳群言。

       规划纲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就要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既要体现全局性、宏观性、  长远性和战略性,又要表达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期盼。如何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  高中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如何保  证?„„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许多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媒体热议的话题,都成为政府听取意  见的内容,成为制订规划纲要的参考。规划纲要的制订,反映出教育决策民主化正阔步向前。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面临着许多复杂而棘手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多年来困扰教育发  展的“老大难”,有些问题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教育规划纲要将指导未来  12 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拿出切实措施,  或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命之重大,任务之艰苦,可见一斑。从年初到年末,教育规划纲要的  制订已近一年。人们在翘首期盼„„净化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

         倪光辉“整治网络低俗之风”、“打击手机涉黄信息”、大力实施“少儿出版精品工  程”„„这一年,社会各界倍加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部门更是频出重拳,为未  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我们常说,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孩子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的若干意见》颁发第五年之际,“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成为全社  会强劲的呼声。从1 月5 日开始,中央外宣办、工信部、公安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开展整  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共关闭淫秽色情和低俗网站4000 多家,关闭网站栏目9600 多  个。

       净化网络是手段,提高认识才是关键。11 月底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建设经验交流会针对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了今后的工作。“战略工程、希望工程、民心工程、  基础工程”的概括,使全党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要把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  系„„

       认识的提高,必将开创新的局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播撒出“德”的种子,必将  为孩子们绽放出美好的人生。高考事件论争听取“革”声一片

       赵婀娜北京大学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这项酝酿已久的高考自主招生政策改  革之举,让已临岁尾的教育领域又热闹喧嚣起来。引起争论之余,它为2009 年全年的高考改  革增添了一抹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色彩,同时,也为2010 年的中国高等教育铺垫了一个让  人充满期待的伏笔。

       回望2009 年的高教领域,改革无疑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辽宁、天津、福建、安徽、浙江5 省份实行“新课改高考”,使得全国实行“新课改  高考”的区域进一步扩大,也使得高考作为基础教育的“终审”环节,对旨在变革人才培养  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改革”的呼应再次推进。

       从统一走向多样、从招考合一走向招考分离,几年来,各高校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  以统考为主、统分结合的多元招考制度的探索未曾停步。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和  清华、上海交大等5 所高校联合自主招生等制度在今年纷纷出台,追根溯源都是希望给“一  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做些大胆的探索和补充,给考生多些空间、多些机会。

       如果说,30 余年的教育实践表明,高考制度对于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功不  可没,那么,今年的教育实践同样表明,打破“一考定终身”,探索多元的人才评价机制也  已势在必行。

       2009,改革已成共识。改革中的高等教育,万众瞩目,令人期待。众议汉字  调整文字也需问计于民

       董洪亮今年8 月12 日至31 日,国家语委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向社会公开征求  意见,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

       公众关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决策问计于民,体现了政治文明、社会进步,二是  文字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尽管专家一再强调和解释说,将只在印刷体宋体字中按字表调整44 个字的字形,不  涉及手写楷体字,但是,大多数社会意见认为字形微调会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使用习惯,将  给大众用字造成麻烦,认为不宜轻易改动。

       据悉,国家语委有关部门已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  竟改不改和怎样改。

       这次文字改革容易让人想起上世纪的第二批简化字。1977 年12 月20 日,第二批简  化字(共853 个)公布,立即遭到了各方面的批评,不久,国务院宣布废止第二批简化字。

         这两件事说明,专家有专家的视角,公众有公众的要求,前者可能更多地思考专业规  律,后者也许侧重现实应用。如果要取得比较好的结果,看来需要专家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两次文字改革都深深受到公众的影响。据悉,文字专家为这次文字改革进行了8 年的  工作。或许,在这长达8 年的研制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时、不断听取公众意见,不仅问计于  民,而且问需于民,那么,结果可能会更理想一些。直面学术造假根治沉疴须出重  拳

       袁新文今年以来,学术造假事件不仅接二连三,沸沸扬扬,而且呈现出“升级”特征:  一些大学的院长、校长甚至院士等知名人士,身陷学术造假漩涡。究其原因,是学术不端行  为愈演愈烈,还是学术打假力量声势壮大?

       学术不端确有其社会根源。在学术界,对学术不端行为司空见惯甚至抱有同情心理,  无形中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和“升级”营造了软环境;高校领导身兼多任,既难以专心致  志抓管理,又不能一心一意搞科研,是滋生学术腐败的制度缺陷;学术成就和学术机构、学  者个人的利益形成了复杂、紧密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形形色色学术失范行为的温床。

       令人欣慰的是,人们的学术打假意识明显增强,学术打假的社会力量在悄然壮大。特  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对学术造假行为的发现和甄别。在“人  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许多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专家学者,眼里揉不得沙子,对学术不端行  为大胆揭露,让学术造假者难有容身之地。

       除了学术造假,武汉大学常务副书记和常务副校长东窗事发,也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  焦点。舆论普遍认为,这看似个案,却反映出高校管理存在的弊端。

       不论是学术不端还是高校管理弊端,都不能孤立来看。如何重拳出击,如何从制度设  计入手根治沉疴,将是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帮助中心
扫二维码
获取二维码用手机继续访问
微信推广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享多重好礼

  • 豆丁网(微信号:doudingwang)
  • 豆丁网
  • 豆丁网官方订阅号
  • 豆丁建筑(微信号:doudingjz)
  • 豆丁建筑
  • 建筑圈学习交流平台
  • 豆丁文档(微信号:docin2013)
  • 豆丁文档
  • 豆丁网官方服务号
  • 不止于书(微信号:buzhiyushu)
  • 不止于书
  • 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