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常见素材 50 例
1 、 “为了中华之崛起”
奉天(今沈阳)东 关模范学校魏校长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
在种种回答中,坐 在后排的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 未厌居
叶圣陶早期擅长描 写“灰色卑琐”的人生,对黑暗社会采取“讽它一下”的态度。有人说他的作品有厌世思想, 叶即反其道而行之,为书斋取名“未厌居”,散文集出版时题名《未厌居习作》,以表白自己 的心迹。
3 、 髀肉复生
刘备一次赴刘表之 宴,席间去厕所时,见大腿肌肉滚圆,感叹光阴如箭,功业未建,心中伤叹流泪。
4 、 曹操招贤
曹操强调用人唯才, 而不问出身、资历和所谓的德行,甚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 之术”的人,他都兼收并蓄,委以重任。
5 、 刘备起兵
《三国志》载,刘 备是个“织席贩履”的穷汉,他的起兵,靠的是两个马贩子,一个叫张世平,一个叫苏奴。 两人见刘备有大志,“多与之 金财”,刘备据财“ 用合徒从”。
6 、 曹操“捉刀”
三国时刘邵《人物 志》:“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 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故 能成大业也。”
曹操使崔琰代己会 见胡使,自作卫士,在交椅旁提刀警卫,使“捉刀”与“代笔”相对,为后人留下冒名顶替 的典故。胡使别有慧眼,认为坐上的“曹公”美则美矣,“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7 、 童年李渔的问号
幼年念书,李渔在 《孟子》中读到“虽褐宽博”一句时,老师解释说:“朱熹说,褐,即贫贱人穿的衣服,宽 博,即又肥又长。”
李渔认为既然是穷 人,就该把衣服做得短瘦一点,也好省些布料,为何却不呢?老师也解答不出来。
成年后,他游历到 孟子说的塞外穿褐衣的地方,向居民请教,才知道之所以宽大为衣,是白天当衣,夜晚当被。 李 渔 终 于 明 白 了 幼 时 的 疑 问 , 也 知 道 朱 熹 的 解 释 是 对 的 。
8 、 钱学森回国
1947 年,年仅 36 岁的钱学森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 授。
新中国成立的第六 天,他和夫人钱英就计划返回 祖国。 1950 年 7 月,钱学森正 式通知美国政府决定回国,美国海军次长丹·金格尔说:“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 他离开美国„„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到了 1955 年, 经过周恩来等人的外交努力,钱学森才得以回国。
9 、 慈禧之叹
清末张之洞献给“老 佛爷”慈禧一双碧玉耳环,青翠欲滴。慈禧先是爱不释手,继又长叹一声,将耳环收起。宫 女问之,她说:如果数十年前我得到这双耳环,它一定能为我增色,现在年事已高,青春的 翠绿恐怕只能反衬出我的衰老。
10 、 孔融争担兄过
东汉孔融是孔子的 第二十世孙,汉献帝时曾做过北海相。孔融从小就与家中兄弟十分友爱,“融四岁,能让梨” 可说是妇孺皆知。在他十六岁时又发生一件令世人赞叹不已的事情。
孔融的哥哥孔褒有 个朋友叫张俭,为官清正,敢于仗义执言。他揭露皇帝的宠臣侯览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结 果反遭侯览迫害。张俭被迫逃离京城,侯览倚仗权势,下令追捕。这一天,张俭逃到孔褒家 中,想在好友处暂躲一躲。凑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知他是兄长的好友,又受了奸邪迫害,便 把张俭留了下来。后来,官兵来抓张俭,在孔融的帮助下,张俭得以逃脱,但孔融、孔褒兄 弟二人却被抓入狱。在衙门里,兄弟二人都争着把罪名揽在自己身上,弄得县官反倒不知如 何判案。孔融说:“收留张俭的是我,帮助张俭逃脱的也是我,我哥哥不在家,一切罪责都 由我承担。”而孔褒却说:“张俭是我的朋友,他是因为我才来投奔我家的,这不关我弟弟 的事。”两兄弟互不相让,明知认罪以后要受处罚,可是都争着把罪名往自己身上揽,县令 只 好 向 上 司 禀 报 。 最 后 , 为 了 讨 好 侯 览 , 判 了 孔 褒 的 罪 。
11 、 谭嗣同
变法失败后,谭嗣 同不逃也不躲,反而准备劫狱救出光绪帝,由于看守太严,才未动手。
日本使馆派人和他 联系,对他说“可以设法保护”,谭说:“大丈夫不作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何足惜! 且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变法流血者,请自谭嗣同始。”
临刑时,他慷慨陈 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2 、 书生杨锐
光绪帝预感到事情 不妙,密召杨锐入宫,说明太后举动,要杨锐设法。杨锐惊惶失措,冒了一句书生气十足的 话:“这是陛下家事,应当同你家里人商量。”正是“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13 、 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曾说中国 是他的第二故乡。司徒雷登在回国后不到四个月便中风病倒了。在与疾病搏斗十三年后于一 九六二年九月十九日逝世。临终前,他留下遗愿,希望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他创办的燕京大 学。
14 、 司马光论德才
“贤就是德,才就 是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 谓之君子。德胜才,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 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 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自少至老,语未尝妄。”
15 、 皇太极收拢洪承畴
皇太极派范文程劝 洪承畴投降。房上尘土偶然落下,沾在了洪的衣服上,洪即掸掉尘土。范文程回报皇太极: 洪 承 畴 肯 定 不 会 求 死 , 连 衣 服 尚 那 么 珍 惜 , 更 何 况 性 命 ?
皇太极亲自接见洪 承畴,解下貂皮大衣为洪穿上:“先生是否觉得不那么冷了?”洪承畴瞠目许久,叹曰:“这 真是老天选定的明主啊!”于是叩头求降。
皇太极极喜,大为 赏赐。将领们或有不满者,皇太极问:我们战斗为什么?将领答:入主中原。皇太极说:我 们都是盲人,如行路,今得一向导,怎能不高兴!
范文程、洪承畴等 为 清 人 入 关 , 尤 其 在 制 订 统 治 方 略 方 面 , 起 到 了 重 大 作 用 。
16 、 李斯与韩非
韩非是韩国人,但 他的文章在韩国未被 君主重视,传到秦国,秦王见而惊呼:我如得此人,和他交游,死而无憾。秦攻打韩国,韩 王只得让韩非出使秦国,如此,韩非便来到了秦国。
李斯对秦王说:秦 打韩,韩非不会同意,放之归韩,他又会为韩出谋,应杀了他。秦王答应了。李斯就送毒药 给韩非,韩非知道李斯的为人,竟饮而亡。
就这样,同学李斯 害死了同学韩非。
17 、 郭沫若救人
1962 年,郭沫若游普陀山时拾到一首绝命诗,他马上派人找到了那位因三次高考落榜而决意“魂 归普陀”的姑娘。郭老当即书赠了“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并耐心地开导她,使姑 娘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她当即作诗感谢郭老:“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 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郭老的回春妙笔仍 然是通过促使姑娘的思想发生变化,使生欲战胜死念而起作用。
18 、 郭沫若的一字之师
一次,郭沫若在台 下看《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怒骂宋玉:“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感到骂得不够份量,就到后台找“婵娟”商量。郭老说: “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份量会加重些?”旁边一个 演员灵机一动说:“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 多么有力。”郭老连声称好。后来,他还为此写了一篇《一字之师》的文章。
19 、 《草叶集》引来的爱
英国女子安妮读《草 叶集》,爱上了 52 岁的惠特曼。一封封信寄往大西洋彼岸,又 远涉重洋来美国,耽了八年。但诗人并不爱安妮,安妮只得重返英国,给诗人信中说:“我 心中始终爱你,即使天老地荒也不会改变。” 14 年过去了, 安妮在无望的等待中死去。
20 、 惠特曼收到的退稿信
作品:《草叶集》。 退稿时间: 1855 年。退稿信:窃以为出版大作当属不甚明智 之举。
21 、 普希金的数学
少年时,普希金就 想成为一名诗人。一次,数学教员让他在黑板前演算代数题。他只胡乱地写了几条公式。“结 果怎么样?爱克司等于什么?”“等于零。”普希金笑着回答。“您,普希金,在我这门课 上一切结果都是零。您还是写诗去吧!”教员说着,把普希金撵出了教室。
为此,有的同学编 了个顺口溜:
普希金在读什么?
请您赶快拿给我!
立即滚出教室去,
不能让他课堂坐!
22 、 《草叶集》问世前后
1855 年 7 月,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他就 是 36 岁的惠特曼。初版只收了十二首诗,出版了一星期,书 店里连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卖了 11
本。
但是,当时,有个 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声望的人爱默生对惠特曼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 历的开端,我祝福你。”之后,惠特曼又经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一些有名的新诗,他 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声誉。
惠特曼说:“没有 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士。”
23 、 文天祥在狱中
文天祥囚于“土室”, 狭窄得仅能容人躺下,幽暗潮湿,四周又有炉灶、仓库、瘐死者的尸骸和腐鼠。“土室”里 空气恶臭、闷热,令人窒息。然而,体质孱弱的文天祥居二年而无伤。文天祥自信地宣称: “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矣。”他认为“浩然之气”就是“正气”,以一 “ 正 气 ” 敌 七“ 邪 气 ”, 充 分 体现 了 精 神、 意 志 力量 的 伟 大。
这“正气”,就是 孟子所说的“天地间至大至刚之气”。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内在的秉性。
24 、 文天祥成仁就义
文 天 祥 21 岁时就考中了状元。元朝军队大举进攻南宋后,文天祥变 卖家财组织义军万人,去保卫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次年任右丞相。临安失守后,他坚持抗 元,转战于南方数省,终因双方力量悬殊被元兵俘虏。文天祥被俘后,多次求死,未能如愿。 在押往元朝大都(北京)路上,他绝食 8 天,仍奇迹般地活了 下来。押解到北京后,他受到隆重的接待,但在敌人的利诱面前,他没有一丝的动摇。元丞 相以礼相见,文天祥长揖不拜。宋降臣前来劝降,他忿怒唾面大骂。元人将他关在阴潮的土 牢里,折磨了四年,也未能松懈他的一点斗志。他于狱中写了许多诗篇,在《正气歌》中历 数各朝各代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仁人志士,以表达自己反抗元朝统治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 浩然正气。他向劝降的元世祖忽必烈立而不跪,面对忽必烈许以元朝丞相一职的诱惑,他严 肃回答:“天祥是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殉国前,他向象征祖国的南 方跪拜后,神色安然地就义,时年 47 岁。文天祥就义后,人 们在收敛遗体时,发现他衣带上的遗墨:“孔曰成仁,孟曰成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 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 天祥临刑,当过市时,意气洋洋自若。观者如堵,天祥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 孰为南北,南向,再拜。死。(陈弘绪《文天祥传》)
25 、 孙子论反间计
《孙子兵法·用间 篇》:“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 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 死。”
26 、 孙中山临终语
1925 年 3 月 12 日 ,孙中山临终时说: “„„和平„„奋斗„„救中国„„。”每年的 3 月
12 日,成为我国的植树节。
27 、 孙中山论志
孙中山说:“我们 到现在说忠于君固然是不 可以,说忠于民不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 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
(《孙中山选集·三 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
28 、 孙中山的家事遗嘱
1925 年 2 月 24 日 ,病危时,孙中山留下 一份《家事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 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主,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3 月 11 日 ,他在上述口授的遗训上补签了名字,次日逝去。
29 、 汪精卫与孙中山
当时,汪精卫让孙 中山留遗嘱。孙中山苏醒后说:“我看你们是很危险的。我如果是死了,敌人是一定要来软 化你们的;你们如果不被敌人软化,那么我又有什么话可讲呢?”汪精卫等请求说:“吾们 跟总理奋斗数十年,向未怕过危险,以后还怕什么危险?向未被敌人软化,以后还有什么敌 人能软化吾们?不过总要总理先告诉吾们几句,令吾们有所遵守,吾们方知道怎样可以向前 奋斗。”孙中山见汪等如此恳求,就说:“你们要我说什么话呢?”汪精卫就将准备的遗嘱 读给孙中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孙中山听毕表示极满意:“好的,我很赞 成„„”时 1925 年 2 月 24 日。
3 月 11 日 ,晨一时,孙中山由夫人扶腕,用钢笔在遗嘱上签了字。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