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使平淡的材料变得生动。如语言大师朱自清在《春》里,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就把春雨细密、轻盈的形象描绘得十分生动。文章结尾又用“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三个比喻,更突出了春天“新”“美”和“创造力”三方面的特征,让人久久难忘。有位同学用这样的文字来描写“月全食”:“月亮和太阳在捉迷藏,月亮悄悄地躲进地球背面的黑影里,太阳睁大眼睛找呀„„”你看写得多妙。一种天文现象,通过拟人的表现手法,竟这般美丽,这般有趣,多形象呀!
说话风趣幽默也能使平淡材料生动。如一位同学介绍自己写的字:“我的字就和我的形象一样,‘眼睛’大,‘鼻子’塌,‘嘴巴’小,用两个字概括,就是‘难看’。”这比写“我的字难看极了”要生动得多。又如一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爸爸在家号称‘家庭妇男’,你别笑,给爸爸这顶帽子再合适不过了。”这比直接写“爸爸在家起早摸黑干家务活”更生动。
运用群众生活中常用的歇后语、谚语、成语、格言等也能变平淡为生动。如一位同学写《我们的班长》,开头是“提起我们班的好班长,真是钢珠掉在铜盆里——当当响”。一句歇后语,开门见山, 引人入胜,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再看一位同学的《自我介绍》:“我叫施亚冬,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个‘黄毛丫头’。哎,你可别小看我,虽然才十二岁半,但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已有两年‘历史’了。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当大队长的第一天,就让那些‘野小子’饱了个‘眼福’。”这段话中,运用“黄毛丫头”“野小子”等生活中的口语,把人物形象勾画得十分鲜活,让读者如见其人。